兰陵王 金陵客中依清真韵

晚烟直,春草无人自碧。
吴门外、官道夕阳,怕见青青柳丝色。
红尘望故国,谁识?
飘零旧客。
来时路、天外片帆,不尽江流泪千尺。
萍踪问前迹。
又酒剩空尊,花落残席。
小楼夜雨过寒食。
忆十里迢递,几番寒暖,亭长亭短又一驿。
念家在天北。
悲恻,恨凝积。
叹客意阑珊,归梦沈寂。
芳春有尽愁无极。
听卖杏深巷,唤饧长笛。
寒宵孤枕,更漏断,似泪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动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 春日黄昏的孤独感 开头用"晚烟直""春草碧"描绘出寂静的黄昏景象,无人欣赏的春草暗示着主人公的孤独。"怕见柳丝色"很巧妙——柳枝本应代表春天生机,但在游子眼里却触发了乡愁,连夕阳下的官道都显得格外刺眼。

2. 漂泊路上的回忆 "片帆""江泪"的比喻形象展现了游子如浮萍般随波逐流的状态。寒食节夜雨中小楼独饮的场景特别有画面感,残花剩酒的细节透露出时光流逝的无奈。反复出现的"亭长亭短"生动表现出旅途的漫长艰辛。

3. 深夜思乡的煎熬 最后部分情感达到高潮,用"卖杏声""饧笛声"这些市井声音反衬孤独,更显凄凉。"寒宵孤枕"与开头的"晚烟"形成时间闭环,而将更漏声比作泪滴的想象,把无形的愁绪化作可听的声响,堪称绝妙。

全词最打动人心的,是它用日常景物(柳条、船帆、更漏)承载厚重情感,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原来春天美景在思乡人眼里,竟会变得如此苦涩。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最擅长的情感表达方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