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米堆山过钱家磡取道至渔洋湾入昙花庵作

米堆下林麓,举眼纳莽苍。
渔洋卧湖波,远望平于掌。
言经上阳村,微径穿榛莽。
篱落午鸡鸣,烟丛人语响。
居民傍芦洲,家家业渔网。
逶迤之渔洋,山坳路纡枉。
具区览全胜,背面俱漭泱。
昙花隐苍翠,行客断还往。
枯禅礼佛余,清磬出方丈。
晤彼静者乐,顿作遗世想。
他年拟诛茅,聊此息尘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从米堆山到昙花庵的徒步旅程,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风光和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出发与沿途见闻(前12句) 诗人从米堆山下来,穿过树林,看到辽阔的湖面。经过上阳村时,听到鸡鸣人语,看到村民傍水而居、以打渔为生。这些描写充满生活气息,像一组生动的乡村纪录片镜头。

2. 登高望远(中间4句) 走到渔洋湾高处时,太湖(具区)全景尽收眼底,山水相连的壮阔景象让诗人感到震撼。这里用"漭泱"形容水势浩大,画面感很强。

3. 抵达禅寺的感悟(最后6句) 到达隐于苍翠中的昙花庵后,诗人听到清幽的磬声,感受到与世隔绝的宁静。这让他产生隐居的念头,想将来在这里盖间茅屋,远离尘世喧嚣。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向往隐居生活的心情。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午鸡鸣""人语响"等声音描写,让静谧的山水有了生气 - 通过"平于掌""纡枉"等比喻,把抽象的空间感变得具体可感 - 由外向内,从风景描写自然过渡到内心感悟 - 语言清新自然,像在跟读者聊天,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整首诗就像带着读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从热闹的渔村到幽静的禅寺,最终引发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这种寄情山水、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在今天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依然能引起共鸣。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成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