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山心永乐
朝登三仰峰,夕宿山心庵。
久入名山游,蹊径颇尽谙。
始知九曲外,复有南山南。
森邃更险豁,深篁倚烟岚。
沙田稻翼翼,岩桂花毵毵。
疏篱隔鸡犬,朽树藏蜂蚕。
尝传武陵源,傍有捕鱼潭。
伐木不到远,却留松与楠。
云光卸秋屦,回首望石龛。
经旬四攀眺,偃息此自堪。
涧芹食转美,草榻卧正酣。
枕中有鸿宝,何必问老聃。
长往来如返,多为世所惭。
久入名山游,蹊径颇尽谙。
始知九曲外,复有南山南。
森邃更险豁,深篁倚烟岚。
沙田稻翼翼,岩桂花毵毵。
疏篱隔鸡犬,朽树藏蜂蚕。
尝传武陵源,傍有捕鱼潭。
伐木不到远,却留松与楠。
云光卸秋屦,回首望石龛。
经旬四攀眺,偃息此自堪。
涧芹食转美,草榻卧正酣。
枕中有鸿宝,何必问老聃。
长往来如返,多为世所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宿山心永乐》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隐逸生活的诗词,充满了对山野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的淡泊。
诗人早晨登上三仰峰,晚上便在山心的庵堂里休息。他长期在名山中游历,对山路了如指掌。诗人发现,除了人们熟知的九曲之外,还有更偏远、更幽深的南山南。这里的竹林茂密,云雾缭绕,景色既险峻又开阔。稻田整齐如翼,桂花树繁茂如丝,疏落的篱笆隔开了鸡犬的喧闹,朽木中藏着蜜蜂和蚕虫。这一切都让人仿佛置身于传说中的武陵源,或是捕鱼潭旁。
诗人在这里伐木时,特意留下了松树和楠树,表现出他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云光洒落在秋天的鞋履上,诗人回首望向石龛,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满足。他在这里攀爬、眺望,累了便在草榻上安然入睡。山间的涧水滋养的芹菜格外美味,诗人躺在这里,享受着自然的馈赠。
诗人认为,他的枕中藏着珍贵的宝物,不必去向老子(老聃)寻求智慧。他已经找到了内心的安宁和满足,不再需要外界的指引。诗人感慨,自己常常在山野间往返,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惭愧,因为他已经远离了世俗的纷扰。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山野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诗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让人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好。
傅汝舟
傅汝舟(1476~1557年),初名舟,字远度,又字木虚,号磊老、丁戊山人等,闽县(今福建福州市区)人。其家初住朱紫坊,后迁丁戊山(嵩山)登龙巷。少与高濲同游学于吏部尚书郑继门下,通天象、堪舆,兼晓黄白炼丹术,曾遍游桂、湘、鄂、齐、鲁等地,求仙访道。好为画,工行草,与高濲齐名。其诗为文学家王世贞所推崇。明正德年间,在福州西湖建宛在堂,一时诗人云集。著有《傅山人集》、《傅木虚集》、《继傅山人集》、《唾心集》、《步天集》、《英雄失路集》各2卷,《拔剑集》3卷,《箜篌集》2卷,《拘虚集》5卷,《丁戊山人集》3卷,《合廾呓弃存稿》6卷,《粤吟稿》1卷,尚有杂著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