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潇湘夜雨
波沉斜照。
山吐浓云,飞来夜雨潇潇。
一棹轻寒,惊回远梦无聊。
归鸿带书乍到。
为冥迷、低度深宵。
知此夜、动湘□、幽怨泪湿轻绡。
最是春秋佳处,润岸花、红透汀蓼香饶。
桂楫疏帘,明看晓涨平篙。
凭它玉琴洗耳,和清声、流水迢迢。
更未歇,倒金尊、闲读楚骚。
山吐浓云,飞来夜雨潇潇。
一棹轻寒,惊回远梦无聊。
归鸿带书乍到。
为冥迷、低度深宵。
知此夜、动湘□、幽怨泪湿轻绡。
最是春秋佳处,润岸花、红透汀蓼香饶。
桂楫疏帘,明看晓涨平篙。
凭它玉琴洗耳,和清声、流水迢迢。
更未歇,倒金尊、闲读楚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声声慢·潇湘夜雨》描绘了一幅江南夜雨的唯美画卷,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和情感流露,展现了文人雅士在雨夜中的闲适与淡淡哀愁。
上阕以动态的雨景开篇:夕阳沉入水波,山间吐出浓云,突然下起潇潇夜雨。一叶小舟带着初秋的寒意,惊醒了舟中人无趣的远梦。这时有鸿雁捎来书信,在昏暗的雨夜低飞而过。诗人猜想,今夜湘江上一定有人正用薄绢拭泪——这里用"湘□"的留白,可能是"湘君"(湘水女神)或"湘灵",暗示着一段哀婉的传说。
下阕笔锋转向雨中美景:这正是春秋最动人的时刻,雨水浸润岸花,红艳的蓼草散发香气。诗人坐在挂着竹帘的画舫中,等着看天亮后涨平的江水。他弹琴听雨,琴声与流水相和,又倒酒读《楚辞》,在雨声中享受文人独有的雅趣。
全词最妙处在于双重意境:表面是闲适的赏雨图,内里却藏着"幽怨泪湿轻绡"的愁绪。就像用雨声当背景音乐,一边读着感伤的《楚辞》,这种"忧伤的享受"正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美学境界。词中"桂楫""玉琴""金尊"等精致物件,与"远梦""幽怨"形成反差,恰如夜雨本身——既带来清凉惬意,又容易勾起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