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嵩山途经缑岭

侵星发洛城,城中歌吹声。毕景至缑岭,岭上烟霞生。
草树饶野意,山川多古情。大隐德所薄,归来可退耕。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奉使嵩山途经缑岭》描绘了诗人在清晨从洛阳出发,途经缑岭时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诗人提到自己在星光未退时就离开了洛阳城,城中还有欢歌乐舞的声音。这一笔既展现了洛阳的繁华,也暗示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远离。

接着,诗人描述了抵达缑岭时的景象。缑岭上烟霞缭绕,仿佛仙境一般。这里的自然风光让诗人感到心旷神怡,尤其是茂盛的草木和古老的山川,更让他感受到一种原始、质朴的野趣和历史的厚重感。这些自然景色不仅美化了诗人的旅途,也引发了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他认为,所谓的“大隐”——即在世俗中隐居——并不能真正让人获得深厚的道德修养。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更为简单的生活方式:退耕归田。这种回归自然、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修身养性之道。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回归自然的向往。它既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让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思考人生的真谛。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