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二首 其二

秋风吐商气,萧瑟扫前林。阳鸟收和响,寒蝉无馀音。

白露中夜结,木落柯条森。先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沈。

顾望无所见,唯睹松柏阴。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

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丘陇日已远,缠绵弥思深。忧来令发白,谁云愁可任。

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的哀伤氛围,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感慨。

诗的开头描述了秋天的景象:秋风起,带来凉爽的气息,吹拂过树林,落叶纷纷。白露在夜间凝结,使得树木显得更加空旷。阳鸟(指阳光)逐渐消失,寒蝉不再鸣叫。这些自然的变化都是秋天的标志,让人感到季节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接着诗人描写了太阳即将西下,天空中万物静默的景象。望着四周,诗人看不见什么具体的事物,只能感到一片空寂,只能看到松柏的阴影。高大的梧桐树枝叶萧瑟,一只孤独的鸟儿栖息在枝头,它的鸣叫在寂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抬头仰望,还能听到离群的鸿雁的叫声;低头俯视,又能听到小虫的吟唱。这些自然的声音都增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

诗人感慨人容易被周围的事物触动而产生悲伤,每接触到一件东西,都会增加心中的悲凉。诗人不禁想到远方的坟墓,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坟墓正逐渐被遗忘,而思念之情却越来越深。诗人感到忧愁带来的白发,即便有人安慰,也无法承载这种沉重的忧愁。在长风的吹拂下,诗人徘徊不定,泪水湿润衣襟。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无奈,展现了秋天特有的哀伤氛围。

张载

张载,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详。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亢与张载、张协二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