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一九三三年)
我有一丝泪,弹恨与姮娥。
九秋江上潮汐,千丈接银河。
和泪经天东注,赤手凭谁倒挽,一夜洗兵戈。
隔岸有牛女,鹊背两滂沱。
携铁板,吊金狄,抚铜驼。
人间天上,年年幽怨问谁多。
满眼北风白雁,招手西台朱鸟,此曲不能歌。
明镜莫重验,一寸旧横波。
九秋江上潮汐,千丈接银河。
和泪经天东注,赤手凭谁倒挽,一夜洗兵戈。
隔岸有牛女,鹊背两滂沱。
携铁板,吊金狄,抚铜驼。
人间天上,年年幽怨问谁多。
满眼北风白雁,招手西台朱鸟,此曲不能歌。
明镜莫重验,一寸旧横波。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33年,当时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作者借古喻今,用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悲愤。
上阕以"眼泪"开篇,把个人情感与天地万物相连。诗人说自己想把眼泪洒向月亮上的嫦娥,让秋日钱塘江的大潮把泪水送上银河。他想用这泪水冲刷人间的战乱,但凭一己之力怎能阻止战争?连银河对岸的牛郎织女,都在喜鹊搭的桥上哭成了泪人。这里用神话故事暗喻人间苦难。
下阕转入现实。诗人手持铁板(一种乐器),面对被毁的文物古迹(金狄铜驼),感叹天上人间的苦难。他看到北风中的白雁(暗示北方战事),想召唤代表南方的神鸟(西台朱鸟),却唱不出歌来。最后以"不要照镜子"作结,因为镜中只会看到自己哭红的双眼,表达了深沉的无力感。
全词最动人的是把个人悲痛放大到天地之间:眼泪要流成江河,哭声惊动神仙,但最终只能面对破碎的山河独自心碎。这种极度的夸张反而让乱世中的无力感显得格外真实,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痛苦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