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

跻险筑幽居。
披云卧石门。
苔滑谁能步。
葛弱岂可扪。
袅袅秋风过。
萋萋春草繁。
美人游不还。
佳期何由敦。
芳尘凝瑶席。
清醑满金罇。
洞庭空波澜。
桂枝徒攀翻。
结念属霄汉。
孤景莫与谖。
俯濯石下潭。
俯看条上猿。
早闻夕飚急。
晚见朝日暾。
崖倾光难留。
林深响易奔。
感往虑有复。
理来情无存。
庶持乘日车。
得以慰营魂。
匪为众人说。
冀与智者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深山幽谷中建造新居所的生活场景,同时融入了对自然、时光和人生的思考。全诗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1. 隐居环境 开篇直接写诗人在险峻山间建造住所,云雾缭绕的石门成了他的"卧室"。用苔藓湿滑、藤蔓纤细的细节,突出居住地的幽僻难行,但也暗示这里是与世隔绝的净土。

2. 四季变换 "秋风过""春草繁"两句,用风吹草长的动态画面,展现山中时光流逝。这里没有具体写夏冬,却通过春秋的典型意象,让读者自然联想到完整的四季轮回。

3. 思念与孤独 "美人游不还"突然转入人情,表面写等待友人未归,深层可能隐喻理想难实现。摆好的酒席无人共饮,洞庭湖再壮阔也只剩空虚,这些意象都在强化孤独感。

4. 自然奇观 后半段生动刻画山居日常:俯身能洗潭水,抬头可见猿猴;早上就听到傍晚的风声,晚上却迎来朝阳。这种时间错乱感,既写实(山高导致昼夜景象特殊)又富有哲理——自然自有其规律。

5. 人生感悟 最后诗人说:回忆让人忧虑,但想通道理后情绪就会平复。他希望能驾驭太阳车(比喻把握时光),安顿自己的灵魂。结尾点明这诗不是写给俗人看的,而是期待与智者共鸣。

艺术特色: - 画面感极强,每句都能形成电影镜头般的场景 - 动静结合,秋风、流水与凝滞的瑶席形成对比 - 情感层层递进,从写景到抒情再到哲思 - 用"匪为众人说"的结尾,给读者一种参与智者对话的代入感

现代启示: 这首诗像一份古代"山居vlog",让我们看到: ① 人对自然的亲近本能从未改变 ② 孤独有时是自我沉淀的必要条件 ③ 观察自然能获得超越时代的生活智慧 ④ 真正的精神交流往往存在于少数知音之间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