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乌夜啼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译文及注释
慈乌失其母,哑(yā)哑(yā)吐哀音。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
哑哑:形容乌鸦的叫声。哑,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
经年:终年、整年。故林: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jīn)。
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
夜夜夜半啼:每晚在半夜里啼叫。夜夜,每天晚上。沾襟:眼泪沾湿衣襟。襟:上衣的前幅。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bǔ)心。
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
反哺: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餵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餵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哺,音 ,餵养。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
尔 :你。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不任:不能承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任,因为押平声韵的关系,音。
昔有吴起者,母殁(mò)丧不临。
以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
吴起: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殁: 死亡。丧不临: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嗟(jiē)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
嗟哉:叹词。嗟,音。斯徒辈:这一类的人。斯,此、这。徒、辈都是类的意思。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
复:这里是加强语气。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是当时有名的孝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
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
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
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
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
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以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
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
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
(注:曾参是孔子弟子中以孝心孝行著称的门生。)
注释
哑哑:形容乌鸦的叫声。哑,音。
经年:终年、整年。
故林: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
夜夜夜半啼:每晚在半夜里啼叫。夜夜,每天晚上。
沾襟:眼泪沾湿衣襟。襟,音 ,同「衿」,上衣的前幅。
反哺: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餵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餵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哺,音 ,餵养。
尔 :你。
不任:不能承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任,因为押平声韵的关系,音。
吴起: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
殁: 死亡。
丧不临: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嗟哉:叹词。嗟,音。
斯徒辈:这一类的人。斯,此、这。徒、辈都是类的意思--
复 又:这里是加强语气。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是当时有名的孝子。
简析
诗中用大量笔墨刻画慈乌鸟“失其母,夜半啼”的情状,意在倾吐“母慈重”,而自己“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乌鸦失去母亲后的悲伤,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孝道的思考。
开头描写一只失去母亲的乌鸦日夜哀鸣,守在老林子里不肯离开。它的哭声让人听了都忍不住落泪,仿佛在诉说没能好好报答母亲的遗憾。诗人说:那么多鸟都有母亲,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么伤心?想必是因为你的母亲对你太慈爱,让你承受不了失去她的痛苦。
接着诗人用历史人物吴起做对比——吴起母亲去世时他都不回家奔丧。诗人感叹说:这种人啊,连鸟都不如!最后把这只乌鸦比作鸟类中的"曾参"(孔子的学生,以孝闻名),赞美它的孝心。
全诗通过乌鸦的哀鸣,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普遍人生遗憾。用鸟对人的反差对比,讽刺那些不孝之徒,传递出"孝顺要趁早"的朴素道理。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只守在老林子、夜夜哀鸣的乌鸦形象,让人自然联想到自己对父母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