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描写了他清晨探访一个古老的寺庙后禅院时的所见所感。整首诗就像一幅细腻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美好。
诗的开头“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缓缓展开。诗人在清晨的时候走进了一座古老的寺庙,这时阳光刚刚照射到寺庙的高树林子里,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竹(一作一,一作曲)径通(一作遇)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描绘了一条穿过竹林的小径,通向一个幽静的地方,那里有禅房和茂盛的花木。这里可能是指通往寺庙后禅院的道路,给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感觉。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诗人通过描写山色和水潭,来表现自然环境的宁静美好。山间的光线让鸟儿感到快乐,而寺庙的水潭倒映着天空,让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宁静。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最后两句写出了寺庙的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钟声和磬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到所有外界的喧嚣都消失了,只剩下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宁静与和谐的追求,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对内心的自我省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首诗提醒我们放慢脚步,享受片刻的宁静和美好。
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