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杜宇

曾为深冤无处雪,长年江上哭青春。
平林雨歇残阳后,愁杀天涯去国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闻杜宇》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悲伤和无奈之情。诗中提到的“杜宇”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常常被用来象征哀怨和思念。

首句“曾为深冤无处雪”,说的是诗人曾经遭受了极大的冤屈,却无处申诉,无法得以平反。这种冤屈长期积压在心头,无法释怀。

第二句“长年江上哭青春”,诗人用“江上”来象征他漂泊无依的生活,而“哭青春”则表达了他对逝去的青春年华的惋惜和哀伤。他觉得自己在江上漂泊多年,青春已被岁月无情地消耗。

第三句“平林雨歇残阳后”,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夕阳西下的场景。这里的“平林”指的是广阔的树林,雨后的清新与夕阳的余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最后一句“愁杀天涯去国人”,诗人用“天涯去国人”来形容自己像是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这种忧愁是如此深重,以至于让人感到无法承受,甚至有一种被“愁杀”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诗人内心的冤屈、漂泊的孤独以及对青春的哀伤,表达了人在逆境中的无奈与痛苦。诗人借助自然景象,将自己的情感与外界环境融合在一起,使得这种情感更加深刻动人。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