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戒休

风行露宿不知贫,明月为心又是身。
欲问月中无我法,无人无我问何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脱世俗的僧人形象,传递出空灵淡泊的禅意。

前两句"风行露宿不知贫,明月为心又是身"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僧人清苦却自在的生活:像风一样漂泊,以露水为伴却不觉得贫穷,因为他的内心如同明月般澄澈通透——明月既是他的心灵写照,也成了他身体的化身。这里把物质贫困转化成了精神富足。

后两句"欲问月中无我法,无人无我问何人"突然转入玄妙的禅机。诗人想请教"无我"的佛法真谛,却发现月宫中既没有提问的"我",也没有回答问题的"人",甚至连"问"这个动作都失去了意义。这种层层递进的空无境界,生动展现了佛教"缘起性空"的思想:当破除"我执"后,连提问者、回答者和问题本身都是虚幻的。

全诗用明月作核心意象,将僧人风餐露宿的外在形象与明镜止水的内心世界自然融合,最后用"自问自答"的悖论手法,让读者在看似矛盾的逻辑中体会禅宗"不立文字"的奥义。语言干净利落,意境却余韵悠长,就像月光一样清澈明朗又耐人寻味。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