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田征君

山游杳何处,迟回伊洛间。归寝忽成梦,宛在嵩丘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在山中游玩时迷路了,在伊水和洛水之间徘徊不定。回家睡觉后突然做了个梦,梦里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嵩山。短短四句诗,却包含了三层巧妙的转折:

第一句"山游杳何处"用"杳"字(意思是深远模糊)生动表现出迷路时的茫然感。第二句"迟回"二字既指地理上的徘徊,也暗示心理上的犹豫不决。最妙的是后两句:现实中找不到的山路,在梦里却清晰可见。这种虚实转换的手法,把人对山水的眷恋表现得格外动人。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想念嵩山",而是通过迷路时的焦急和梦境中的重逢,让读者感受到他对自然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牵挂。就像我们旅游回家后,梦里还会出现当时的景色一样,这种体验既真实又充满诗意。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