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赞美了一位至高无上的圣君,他拥有无比的仁爱与智慧。诗人用“至仁”和“至惠”来形容这位君主,意思是他的仁爱和恩惠达到了极致,广施天下,无处不在。这种仁爱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深入人心的,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滋养着万物。
接着,诗人用“蕴蕴”这个词来形容这位君主的德行,表示他的恩德深厚而广博,像无形的力量一样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这种恩德既不显得过于张扬,也不显得不足,恰到好处,让人感受到却无法具体描述。
然后,诗人又用“至俭”和“至明”来赞美这位君主的节俭与明智。他的治理方式像流水一样温和而深远,影响广泛,却又不会让人感到压迫或反感。这种治理既不显得过激,也不显得软弱,恰到好处,让人无法揣测他的极限。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赞美这位圣君的仁爱、智慧和节俭,表达了对他高尚品德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一种理想的治国之道:既要有深远的仁爱,又要有明智的治理,这样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元结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