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将军歌

曾侯昔起田间师,将用拙速胜巧迟。
腰镰执梃五千众,大捷湘上名天知。
当时提督一马竿,突阵横贼风电驰。
南人好船不好马,水师万舸横江湄。
三河一败兵如灰,虽有舟楫无由施。
陆军气夺贼马蹄,都统扬扬建两旗。
始知骑步定天下,曹公不敌董卓儿。
驱勒农夫学腾跨,项强胫直百不宜。
我年二十骋身手,超坑堕堑抛金羁。
驽骀多肉骥多骨,炎方刍稻难调治。
马侯将马识马性,如造父孙汧牧时。
是时王师苦不利,曾侯避地黄山陲。
骅骝蹇驴尽无用,相与蚁垤为娱嬉。
据鞍一笑何生痴,壮士恨不革裹尸。
清秋一桨下鄱水,归来但觅果下骑。
春风秋日偶盘骤,骨脉和协心颜怡。
马侯牧方聊小用,千金擗纩越女蚩。
尔来廿年不问事,死生贵贱和天倪。
偶从蠹牍见名姓,使我心热神■({亻宁})疑。
松阴长簟恍未冷,苦战身死真何为。
忆尔伊凉骋千里,郁气一吐月晕亏。
战马长嘶饮河水,谁甘老死皂隶笞。
余亦放马衡山阳,梦中不听晓角吹。
马侯马侯身死莫论功成败,君不见湘乡石马青苔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马将军"为线索,通过生动的战争场景和人物命运,展现了晚清动荡时局下军人的悲壮人生。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曹公不敌董卓儿")用对比手法描写水陆两军的差异。湘军将领曾侯(曾国藩)靠农民军打胜仗,而水师虽船多却在三河惨败,带出"骑兵定天下"的观点。这里用"马竿"(马鞭)象征骑兵的勇猛,用"万舸"(无数战船)反衬水军的无力。

第二部分("驱勒农夫"到"千金擗纩越女蚩")转入对马将军的刻画。先写训练骑兵的艰难,农民不擅骑马;再写马侯(马将军)善于相马驯马,在战事不利时仍坚持训练战马。其中"据鞍一笑"的细节特别传神,展现军人笑对生死的气概。

第三部分("尔来廿年"到结尾)抒发感慨。二十年后重提马侯,想到他苦战而死,对比战马驰骋沙场的英姿与现实中石马生苔的凄凉。最后"余亦放马衡山阳"将个人命运与历史沧桑融为一体,暗含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诗中反复出现的马既是实指战马,也象征军人精神。"骅骝"(骏马)与"蹇驴"(跛驴)的对比,"战马长嘶"与"皂隶笞"(马夫鞭打)的反差,都强化了英雄末路的悲怆感。全诗用质朴的语言和鲜活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军人"恨不革裹尸"的豪情与"青苔滋"的苍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