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刘豫章别诗
清尘播峤岫,远□被修□。
□□□□代,高行乃厉天。
俗态揽明懋,散□□才贤。
裂□□□□,分□□尧甸。
于时秋永永,江汉起残烟。
猎猎风剪树,飒飒露伤莲。
霞出海中云,水发江上泉。
浸淫泉怀浦,泛滥云辞山。
洲渚一扬袂,殒意元气前。
愿效卷施草,春华冬复坚(○本集四。《诗纪》七十五。)。
□□□□代,高行乃厉天。
俗态揽明懋,散□□才贤。
裂□□□□,分□□尧甸。
于时秋永永,江汉起残烟。
猎猎风剪树,飒飒露伤莲。
霞出海中云,水发江上泉。
浸淫泉怀浦,泛滥云辞山。
洲渚一扬袂,殒意元气前。
愿效卷施草,春华冬复坚(○本集四。《诗纪》七十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的壮阔景象,同时暗含诗人高洁不屈的品格追求。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前八句用比喻手法展现诗人的精神境界 "清尘播峤岫"等句以高山云雾为喻,形容自己的德行像山巅清风般高洁,虽然世俗之人("俗态")不能理解,但诗人依然保持着贤士的品格。这里用"裂""分"等强烈动词,暗示与庸俗世界的决裂。
2. 中间八句生动刻画秋景 "秋永永"点明时节,后续用"猎猎风""飒飒露"等拟声词,让读者仿佛听见秋风扫落叶的声音。晚霞与江水的描写("霞出海中云,水发江上泉")形成壮丽的视觉画面,云水流动的意象暗喻世事变迁。
3. 最后四句表明心志 诗人站在江边("洲渚")挥袖感叹,以"卷施草"自比——这是一种传说中"冬枯春再生"的植物,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结尾表明自己即使遭遇困境("冬"),也会保持初心("春华"),等待重新绽放的时刻。
全诗最动人的是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完美结合:秋风萧瑟中,诗人像挺立的孤松、再生的野草,在动荡时局中坚守节操。写景时的大气磅礴(如"元气前"的宇宙视野)与抒情时的细腻坚定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出古代文人"穷且益坚"的精神魅力。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