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六首选—)

东汉耻机权,君子多硁硁。
悲哉陈与窦,谋疎功不成。
其时凉州反,有人颁孝经;
意欲口打贼,贼闻笑不胜。
虽无补国家,尚未远人情。
一变至南宋,佛行而儒名。
希哲学主静,人死不闻声。
魏公败符离,自夸心学精,
杀人三十万,於心不曾惊。
似此称理学,何处托生灵。
呜呼孔与孟,九泉涕沾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通过对比东汉和南宋两个时期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风气的批判和对儒学的反思。

首先,诗人提到东汉时期,人们以权谋为耻,君子们多坚守原则,但像陈蕃和窦武这样的忠臣,却因为谋划不够周密而未能成功。当时凉州叛乱,有人却提出用《孝经》来感化叛贼,这种行为显得荒谬可笑,贼人听了恐怕只会笑而不屑。虽然这种做法对国家无益,但至少还没完全脱离人情。

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南宋时期,批评当时的儒学已经名存实亡,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实际上却崇尚佛教的“主静”思想。这种思想导致人们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甚至对人命毫不在意。诗人特别提到魏国公在符离之战中失败后,竟然自夸心学精深,而他对三十万人的死亡毫无触动。这种所谓的“理学”,完全背离了儒家的仁爱精神,无法为百姓带来福祉。

最后,诗人感叹孔子和孟子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为这种扭曲的儒学感到痛心,泪流满面。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揭示了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异化,批判了那些背离儒家仁爱精神的行为,表达了对真正儒家思想的怀念与呼唤。诗人希望通过这种对比,唤起人们对仁爱、正义的重视,反思当时社会风气的堕落。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