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高山寺庙的修行者(上人)的生活场景,传递出超脱世俗的宁静与自在。
前两句用"高高"和"更"字层层递进,像镜头拉远一样,先看见山顶寺庙,再发现那位修行者,突出其遗世独立的形象。中间四句用四个生动的画面:松涛声在屋内回荡、月光洒满全身、云朵遮住暑热、溪水分流成百条,这些自然意象共同营造出修行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最后两句略带惆怅,提到曾经求取的兰花(象征高洁)已凋谢,而期待的书信又没收到,暗示修行生活也有淡淡的寂寞。
全诗妙在把"静"写出了动感:松涛是动的,月光是流动的,云水是变幻的,连寂寞都是带着生命力的。诗人用最普通的山寺景物,组合出一幅有声有色、有温度有情感的修行图景,让人感受到远离尘嚣的清净之美,以及这种生活背后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