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狐尾独束,山鬼面参覃(《诗式》)。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两幅生动的画面,分别以“城狐”和“山鬼”为核心意象。第一句“城狐尾独束”,写的是城市中的狐狸,它的尾巴独自束起,给人一种孤独而警觉的感觉。狐狸通常被视为狡猾、机警的动物,而“尾独束”则进一步突出了它的独立和戒备状态,仿佛在暗示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防备。

第二句“山鬼面参覃”,则转向了山野中的鬼魅形象。山鬼的面容模糊不清,仿佛隐藏在山林深处,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这里的“面参覃”描绘了一种难以捉摸、若隐若现的形象,象征着自然界的深邃与不可知性。

两句话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比:城市中的孤独与山野中的神秘。狐狸和山鬼都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前者代表了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后者则象征着人与自然的未知与敬畏。通过这两个意象,诗人表达了对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的深刻观察,既有对城市生活的反思,也有对自然界的敬畏。

这首诗词的魅力在于它用简洁的语言,通过两个生动的意象,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它让我们思考人类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处境,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然界的伟大与神秘。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