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瀼溪乡旧游
往年在瀼滨,瀼人皆忘情。今来游瀼乡,瀼人见我惊。
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
昔贤恶如此,所以辞公卿。贫穷老乡里,自休还力耕。
况曾经逆乱,日厌闻战争。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
终当来其滨,饮啄全此生。
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
昔贤恶如此,所以辞公卿。贫穷老乡里,自休还力耕。
况曾经逆乱,日厌闻战争。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
终当来其滨,饮啄全此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平淡、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诗的开头回忆了作者过去在瀼滨的生活,那时乡民们对他毫无拘束,彼此相处自然。而现在回到瀼乡,乡民们对他的态度却变得惊讶,可能是因为他现在的身份地位与以前不同。作者对此感到不解,觉得自己与乡民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乡民的变化或许只是因为他现在有了官职。
接下来,作者提到古代贤人因为厌恶这种世俗的尊卑之别,所以选择辞去官职,回到家乡过简朴的生活。作者也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认同,认为贫穷并不可怕,反而能让人回归本真,自力更生。尤其是经历过战乱后,作者更加厌倦纷争,渴望平静的生活。
诗中特别提到作者对一条溪水的喜爱,这条溪水因为“让名”(可能指它不争不抢、默默流淌的品质)而显得格外珍贵。作者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才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安宁。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希望有一天能回到瀼滨,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过一种简单而满足的生活,享受自然的美好,度过余生。
这首诗的核心在于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地位和财富,而是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亲近。
元结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