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玉辂寻春赏,金堤重晦游。川通黑水浸,地派紫泉流。
晃朗扶桑出,绵联杞树周。乌疑填海处,人似隔河秋。
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汀洲归棹晚,箫鼓杂汾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昆明池的美丽画卷,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开篇两句,“玉辂寻春赏,金堤重晦游”,直接点明了主题:皇帝乘坐华丽的马车来昆明池赏春,再次踏上金堤游玩。这里的“玉辂”象征皇帝的尊贵,“金堤”则暗示昆明池的壮丽。

接下来的四句,“川通黑水浸,地派紫泉流。晃朗扶桑出,绵联杞树周”,描绘了昆明池周边的自然景观。黑水与紫泉的流动,象征着池水的深邃与神秘;扶桑树和杞树的繁茂,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壮美的氛围。

“乌疑填海处,人似隔河秋”这两句,运用了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赋予自然景观以神话色彩。乌鸦仿佛在填海,而人们则像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增添了一层浪漫与感伤的意味。

“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这两句,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即使经历了无数劫难,灰烬依然存在;岁月流逝,石头依旧留存。这里暗示了昆明池的悠久历史与不变的自然之美。

最后两句,“汀洲归棹晚,箫鼓杂汾讴”,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归舟景象。人们在归舟上吹箫击鼓,歌声与汾河的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而温馨的画面,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昆明池春游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交融,表达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充满了诗意与哲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