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作

朔风动地大江鸣,犹说南徐北府兵。
铁锁几人筹异代,布衣终古悔成名。
江山无限渔樵计,木叶频惊关塞情。
试上高楼凭四望,不禁泪下愧平生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京口作》描绘了诗人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内心的复杂情感。

首先,诗的开头描绘了寒冷的北风呼啸,长江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诗人提到“南徐北府兵”,这是指历史上的京口曾是军事重镇,曾有过辉煌的军事历史。然而,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诗人感叹当年的铁锁(指军事防御)如今已无人再筹谋,历史变迁,时代更迭,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接着,诗人转而思考自己的人生。他说自己作为一介布衣(平民),最终后悔成名。这里透露出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诗人可能曾有过追求功名的愿望,但成名后却感到后悔,可能是因为看透了世事的无常,或者是对名利的虚幻有了更深的认识。

诗的中间部分,诗人进一步感慨江山的无限风光,但这里的“渔樵计”指的是普通人平凡的日常生活。相比历史的波澜壮阔,普通人的人生显得平淡而真实。然而,诗人又提到“木叶频惊”,落叶的飘零让他联想到边关的动荡和战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最后,诗人登上高楼,远眺四方,不禁泪下。他感到自己的一生有愧于时代,有愧于自己,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对历史的追忆,有对人生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感伤。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对人生选择的困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既有壮阔的景物描写,又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历史与人生时的复杂心境。

叶燮

(1627—1702)江苏吴江人,浙江嘉兴籍,字星期,号巳畦。叶绍袁子。康熙九年进士。任江苏宝应知县。十四年,以三藩乱时役重民饥,与巡抚慕天颜不合,被劾罢官。居吴县横山,常出游览四方名胜。精研诗学理论,所作以险怪为工。有《原诗》、《巳畦诗文集》。又摘汪琬文章缺点,著《汪文摘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