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纬吟

梧桐叶黄风露清,槿花篱落莎鸡鸣。花间叶底振双羽,夜凉何处无秋声。

秋声嘈嘈断还续,非丝桐兮复非竹。冰茧春缲槛外车,寒机晓转窗前轴。

贫家少妇魂梦惊,起来搔头向月明。南邻北舍悄无语,听此凄凉泪暗倾。

去年养蚕抵作赋,一丝不得添襦裤。破衣无絮过残冬,儿女啼寒双肘露。

今年二月卖新丝,卖丝得米充腹饥。荒居萧条生理薄,冬来依旧寒无衣。

红楼女儿好颜色,银甲弹筝按商拍。满身罗绮倩人扶,十指何曾亲纺绩。

秋宵沈沈更漏迟,牙床醉枕珊瑚欹。芙蓉花娇殢春梦,耳边那暇听莎鸡。

莎鸡年年报秋节,岂识人间欢怨别。人间欢怨可奈何,一笑长歌醉明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通过对比贫家少妇和富家女子的生活,展现了人间冷暖。

前半部分写秋夜景象:梧桐叶黄、槿花凋零,莎鸡(纺织娘)在花间鸣叫。秋声断断续续,不是琴声也不是笛声,而是贫家织布机的声音。这里用自然景物烘托凄凉氛围,带出贫苦人家的生活场景。

中间重点描写贫家少妇的艰辛:她被织布声惊醒,望着月亮发呆。邻居们也都沉默不语,听着这声音暗自流泪。去年养蚕织布抵税,自己却穿不上棉衣,孩子冻得直哭。今年卖了新丝换米,冬天依旧没厚衣服穿。这段用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劳动人民即使辛勤劳作也难逃贫困的命运。

后半段突然转到富家女子:她们穿着华丽,有人搀扶,十指不沾阳春水。夜晚在豪华牙床上醉卧,根本听不见秋虫的叫声。通过"十指何曾亲纺绩"与前面贫妇的织布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秋虫年年鸣叫,哪懂人间悲欢。面对这种不公,只能借酒消愁,对月长歌。这里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也暗含了对富贵阶层的讽刺。

全诗艺术手法上: 1. 用秋虫鸣叫串联全篇,既写景又抒情 2. 贫富对比强烈,画面感强 3. 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 4. 结尾的"一笑长歌"看似洒脱,实则饱含辛酸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真实反映了古代社会阶级差异,让读者看到劳动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