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译文及注释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huáng)声韵(yùn)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sāi)红一抹。
西湖阔,烟波浩渺波连波,东西南北望,不见岸堤坡。丝竹篁管声悲咽,随风荡湖面。绿裙罗带伴娇飞,舞罢双双垂。尊前美酒入红唇,染就香腮红云。
西湖:指颍州城西北的西湖。丝:琴瑟之类;簧:笙筝之类;丝簧:泛指乐器。

杯深不觉琉璃(lí)滑,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chóu)(chàng)画桥风与月。
贪看歌舞人入迷,酒盈金杯,不知滑欲坠,欢乐极时宜生悲,想起日后各南北。面对美景与歌舞,不禁惆怅盈腹肺。
琉璃:本指绿色或金黄色的釉料,此指绿色的酒。琉璃滑:喻美酒甘甜爽口。六幺:又名绿腰,唐宋时期的歌舞曲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湖阔,烟波浩渺波连波,东西南北望,不见岸堤坡。丝竹篁管声悲咽,随风荡湖面。绿裙罗带伴娇飞,舞罢双双垂。尊前美酒入红唇,染就香腮红云。
贪看歌舞人入迷,酒盈金杯,不知滑欲坠,欢乐极时宜生悲,想起日后各南北。面对美景与歌舞,不禁惆怅盈腹肺。

注释
西湖:指颍州城西北的西湖。
丝:琴瑟之类;簧:笙筝之类;丝簧:泛指乐器。
琉璃:本指绿色或金黄色的釉料,此指绿色的酒。琉璃滑:喻美酒甘甜爽口。
六幺:又名绿腰,唐宋时期的歌舞曲名。

创作背景

此首可能作于皇祐二年(1050)七月,当时词人被安排为应天府南京留守司事,辞别颍州。

赏析

本篇起二句以简炼的笔触,概括地写出了西湖的广阔与繁华。“烟波阔”,一笔渲染过去,背景很有气派。“风里丝簧声韵咽”,则是浑括不流于纤弱的句子,使人想象到那广阔的烟波中,回荡着丝簧之声,当日西湖风光和一派繁华景象,便如目前。

三、四句承次句点到的丝簧之声,具体写歌舞。“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写的不是丝簧高奏,而是舞后。但从终于静下来的“裙带绿双垂”之状,可以想象此前“舞腰红乱旋”的翩翩之态;从“香腮红一抹”的娇艳,可以想象酒红比那粉黛胭脂之红更为好看,同时歌舞女子面容之白和几乎不胜酒力,也得到了传神的表现。

换头由上片点出的“酒”过渡而下,但描写的角度转移到了正观赏歌舞的人们的一边。六幺是一种琵琶舞曲,花十八属于六幺中的一叠。因其包括花拍,与正拍相比,表演上有更多的花样与自由,也就格外迷人。酒杯手,连“琉璃滑”都感觉不到,为贪君歌舞而忘情之状。这样,转入明朝,就跌宕得更有力了。“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明朝”不一定机械地指第二天,而是泛指日后或长或短的时间。随着人事的变化,今天沉醉不觉者会有一天被车马带向远方。那时,异乡,甚至无可奈何的孤独寂寞中,回首画桥风月,该是何等惆怅。

词中关于西湖烟波、风里丝簧和歌舞场面的描写,似带有欣赏的意味,而车马东西,回首画桥风月的惆怅,则表现出无可奈何之中若有所失又若有所思的一种很复杂的情绪。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西湖畔的一幅生动画面和一种深情的情感。让我们分段来理解它。

首先,开头两句“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描绘了西湖的广阔景象和风中的乐声。这里的“烟波”指的是湖面上的轻渺水雾,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而“丝簧”指的是弦乐器和吹奏乐器,这里形容的是悠扬的音乐声。音乐声在风中显得有些微弱,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深深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则是描绘了舞动中的女子形象。舞毕之后,舞者的裙摆仍然随着舞蹈时的动作缓缓垂落,绿色的裙摆显得格外动人。同时,美酒进入女子的脸颊,冲红了她的一抹香腮,这也是对美人酒后醉态的细腻描写。这里的场景描绘得非常生动,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轻盈与柔美的氛围。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这两句则转换到了饮酒的情景。在这里,“琉璃滑”形容的是酒杯的滑腻感,而“六幺花十八”则指的是舞曲名以及舞姿变化繁多,暗示着女子虽然享受着美酒,但也并未忘记欣赏音乐和舞蹈。这里表现出了一种人在享受美好时光时无法抗拒的诱惑感。

最后两句“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则是对未来的忧郁和怀恋。早上,人们各自驾车离去,诗人不免感到遗憾和惆怅。化桥下的风和月,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和景物,但它们留不住时间,只能让人在离去后回味。

整首词以西湖美景、音乐舞蹈和离别怀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以及对离别时的惋惜之情。它以清新雅致的笔触捕捉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人情世态,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