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晴

我贫可厌回肠煎,负郭近有桑麻田。
入春十日九霪雨,夜听泷泷愁不眠。
雨师欺压春无力,勾引顽阴朝复夕。
丹杏夭桃冻不开,来牛去马昏无色。
晓来鼓舞耕桑民,长天洗净清无云。
羲和鞭日从海底,照出浩荡郊原春。
呼儿买酒聚笑语,门前且无吏呼怒。
今年麦饭滑流匙,更趁新蚕理襦袴。
江头烟树晚戎戎,江南婴笋春事丰。
我亦行抛簪绶去,饱帆西上趁东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喜晴》描绘了一个贫苦农民在久雨初晴后的喜悦心情,展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与希望。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八句):雨天的困苦 诗人用直白的语言描述了自己贫穷的处境——住在城郊的桑麻田边,春天连续十天的阴雨让人愁得睡不着。雨像恶霸一样欺负柔弱的春天,把整个世界都泡在灰暗里:杏花桃花冻得不敢开,牛马在雨雾中失去颜色。这里用拟人化的"雨师欺压"和生动的自然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阴雨带给农人的压抑。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放晴的喜悦 转折出现在"晓来"二字——清晨突然放晴了!天空像被洗干净一样清澈,太阳(羲和是神话中的太阳神)从海底升起,照亮了广阔的田野。农民们欢欣鼓舞,诗人也赶紧叫儿子买酒庆祝,更高兴的是没有凶恶的官吏来催租。这里用"买酒聚笑语"的细节和"无吏呼怒"的对比,凸显出普通百姓最简单的幸福。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对未来的期待 看着江边烟树朦胧、春笋冒尖的丰饶景象,诗人甚至想扔掉官帽(簪绶指官职),乘着东风驾船西去。最后两句看似突然,其实是表达了对自由农耕生活的向往——与其当官受气,不如做个自在农夫。

全诗亮点: 1. 用"泷泷"模拟雨声,"顽阴"形容顽固的乌云,语言生动形象。 2. 通过"丹杏夭桃冻不开"与"长天洗净清无云"的强烈对比,突出天气转变带来的情绪变化。 3. 结尾的洒脱想象,让整首诗从单纯的"喜晴"升华到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是它真实展现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生存状态——一场及时晴空就能带来最朴实的快乐,而这样的快乐在现代社会已经很难体会到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