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燕支寄杜位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译文及注释

燕支山西酒泉(quán)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燕支山西面的酒泉道上,北风刮起狂沙,卷起白草。
燕支:山名,又名焉支山,在今甘肃省丹东。杜位:杜甫的堂弟,李林甫的女婿,曾任考功郎中、湖州刺史。酒泉:郡名,即肃州,今甘肃酒泉。白草:边塞所长之牧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那长安城在那遥远的日光边,我怀念你却无法相见,这种相思令我衰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燕支山西面的酒泉道上,北风刮起狂沙,卷起白草。
那长安城在那遥远的日光边,我怀念你却无法相见,这种相思令我衰老。

注释
燕支:山名,又名焉支山,在今甘肃省丹东。杜位:杜甫的堂弟,李林甫的女婿,曾任考功郎中、湖州刺史。
酒泉:郡名,即肃州,今甘肃酒泉。
白草:边塞所长之牧草。

鉴赏

此诗前两句“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极言塞外荒凉、酷虐的环境,极富塞外色彩,“燕支”“酒泉”,以西域的地名入诗,一望而知是北地边陲一带;“北风”“沙”“白草”,以特殊地域的自然景物入诗,给全诗罩上了一层沙海气息;“吹”“卷”,以独有的狂虐气势入诗,更给全诗贯注了一股粗犷的沙漠的血液。后两句“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以“长安”与“日光”相比,暗用了晋明帝的典故。据《初学记》卷一引刘劭《幼童传》记载:明皇帝讳绍,字道畿,元皇帝长子也。幼而聪哲,为元帝所宠异。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因问帝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只闻人从长安来,居然可知也。”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问何以异昨日之言。”对曰:“举头不见长安,只见日,是以知近。”帝大悦。结句还可从《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中找到影子。如此用典无碍表达,更增诗句的人文气息。

全诗表达的感情虽极为普通,但表达方式却独具特色。以自己所处环境开篇,有一种向友人描述自己生活状况的意思,同时又意指自己在这苍凉、萧索的环境中,十分孤独,因而更加怀念友人,怀念那共处的美好时光;随即的直抒胸臆即是印证了这一意境。抒情中又有对典故的运用,且不着痕迹,浑然天成,更见诗人笔力之深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燕支山附近的酒泉道上,面对北风卷起沙尘和白草的景象,心中对远方长安的思念和对友人的怀念。

首句“燕支山西酒泉道”直接点明了地点,燕支山和酒泉道都是西北边陲的地名,给人一种荒凉、边远的感觉。第二句“北风吹沙卷白草”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北风呼啸,沙尘飞扬,白草被卷起,形成了一幅荒凉的画面。

第三句“长安遥在日光边”则突然转向了对长安的思念。长安是当时的都城,象征着繁华和安定。诗人用“遥在日光边”来形容长安的遥远,仿佛在太阳的尽头,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

最后一句“忆君不见令人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杜位的深切怀念。诗人因为思念友人而感到时光流逝,仿佛自己也因此变老了。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惆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边陲的荒凉景象,对比长安的繁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营造了一种苍凉、孤独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