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冬夜举办的温馨灯宴,充满了富贵雅致的氛围和人情温暖。
前四句用精美的丝绸比喻灯屏的华美——像轻烟薄雾般的丝织品上,镶嵌着珍珠般的光点。灯光摇曳时,如同鲸鱼鳞片下的油脂在闪动,绚烂的光华与音乐声交织在一起。这里用一连串精致的比喻,把奢华灯具的光影效果写得活灵活现。
后四句转到宴会场景:一位辞官归隐的太守(陈仲怡)热情好客,在灯月交辉中设宴款待。主客相谈甚欢,甚至熄灭蜡烛继续畅饮,完全没注意到门外已飘起大雪。最后两句特别生动,用"灭烛留髡"(熄灭蜡烛挽留客人)的典故和"不知雪霏霏"的对比,既表现了主客投契的欢乐,又反衬出屋内温暖如春的氛围。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富贵中的雅致,热闹中的温情。通过灯光、音乐、美酒这些元素,展现了古代文人雅集时那种忘却时间、其乐融融的场面,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个雪夜里的温暖烛光。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