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

藩戚三雍暇,禅居二室隈。忽闻从桂苑,移步践花台。
敏学推多艺,高谈属辩才。是非宁滞著,空有掠嫌猜。
五行幽机畅,三蕃妙键开。味同甘露洒,香似逆风来。
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人寻鹤洲返,月逐虎谿回。
企躅瞻飞盖,攀游想渡杯。愿陪为善乐,从此去尘埃。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权贵武三思与诗人一同寻访高僧复礼上人的雅致场景,展现了唐代上层社会对佛教文化的倾慕,以及文人雅士追求超脱的精神世界。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 1. 寻访缘起(前四句) 用"藩戚"(皇亲)点明武三思身份,"三雍"(皇家学府)暗示其文化修养。他们从繁华的"桂苑"移步到清幽的禅寺,这个空间转换暗示着从世俗走向清净的追求。

2. 高僧风采(中间十二句) - 用"敏学""高谈"突出复礼上人学识渊博、辩才无碍的形象 - "是非宁滞著"四句通过佛理讨论,展现高僧破除执念的智慧("空有"是佛教重要概念) - "味同甘露洒"六句调动味觉(甘露)、嗅觉(逆风来香)、视觉(古石、清池)等多重感官,营造寺院清幽圣洁的氛围 - "人寻鹤洲返"两句用"鹤洲""虎谿"两个典故,暗喻高僧如仙人般超脱

3. 内心感悟(最后四句) 诗人用"企躅"(踮脚张望)、"攀游"等动作,表达对高僧的仰慕。"愿陪为善乐"直接抒发向往清净修行的心愿,"去尘埃"喻指摆脱世俗烦扰。

艺术特色: - 巧妙融合佛教元素(空有、五行)与自然意象(花台、甘露) - 通过空间转换(从权贵场所到禅寺)象征精神升华 - 结尾的感悟不显说教,而是自然流露

全诗通过一次雅致的寻访活动,反映了唐代上层知识分子在富贵生活中对精神净化的追求,展现了佛教文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影响。诗中清雅的意境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跨越千年的禅意之美。

苏味道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