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

不用论京口,先须问石头。
虎山终自伏,带水漫长游。
青盖曾彰谶,黄奴肯识羞。
分明前鉴在,刚地弄戈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金陵(今南京)为背景,通过历史典故和地理意象,暗喻政权更迭的教训。

首联“不用论京口,先须问石头”开篇点题:不必争论京口(镇江)的战略意义,更该关注石头城(南京)的兴衰。这里用两座名城对比,突出金陵的核心地位。

颔联“虎山终自伏,带水漫长游”用自然景物暗喻历史规律。“虎山”象征险要地势,但终究会被征服;“带水”指长江,暗指朝代如流水般更替,警示权力难以长久。

颈联“青盖曾彰谶,黄奴肯识羞”引用典故: - “青盖”指南朝陈后主迷信“青盖入洛阳”的预言,最终亡国; - “黄奴”是陈后主小名,讽刺他荒淫亡国却不知反省。

尾联“分明前鉴在,刚地弄戈矛”直接点明主旨:历史教训清晰可见(如陈朝覆灭),但后人仍重蹈覆辙,在金陵这“兵家必争之地”继续争斗。

全诗精髓: 诗人以南京为缩影,通过地理符号(虎山、长江)和历史案例(陈后主),揭示政权更替的必然性,讽刺统治者不吸取教训、沉迷权斗的愚昧。语言凝练,借古讽今,警示后人莫蹈覆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