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笛 戊戌八月十三日宿王禦史宅,夜雨闻邻笛感音而作和石帚。

月满层城,秋声变了,乱山飞雨。
哀鸿怨语。
自书空、背人去。
危阑不为伤高倚,但肠断、衰杨几缕。
怪玉梯雾冷,瑶台霜悄,错认仙路。
延伫,销魂处。
早漏泄幽盟,隔帘鹦鹉。
残花过影,镜中情事如许。
西风一夜惊庭绿,问天上,人间见否?
漏谯断,又梦闻孤管,暗向谁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雨之夜,词人借宿友人家中,被邻家笛声触动心绪的场景。全词以细腻的笔法勾勒出孤独怅惘的意境。

上阕开篇用"月满层城"展现中秋时节的圆满,但紧接着"秋声变了"突然转折,用"乱山飞雨"打破宁静。这里通过天气骤变暗示心情的转折。"哀鸿怨语"以雁鸣比喻内心的哀愁,"自书空"三字更是形象地写出孤独者对着天空徒然书写心事的画面。词人说自己并非为了登高望远而倚栏,实在是因为看到枯杨残柳而肝肠寸断。最后"错认仙路"的错觉,透露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现实的落差。

下阕"延伷"二字凝练地刻画出久久伫立的形象。词人想起当初的誓言被鹦鹉偷听泄露,就像镜中残花般虚幻易逝。"西风一夜惊庭绿"写秋风无情摧残庭院绿意,发出"天上人间能否相见"的叩问。结尾处更鼓声断、笛声入梦,以"暗向谁度"的疑问作结,留下无限怅惘。

全词最动人的是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完美交融:秋雨对应愁绪,雁鸣如同心声,枯杨象征衰颓,笛声牵引回忆。词人用"乱山飞雨"的动荡、"哀鸿怨语"的凄切、"衰杨几缕"的凋零等意象,层层递进地渲染出一个敏感文人在秋夜雨声中难以排遣的孤寂与感伤。

郑文焯

郑文焯(1856~1918)晚清官员、词人。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康成裔,自称高密郑氏。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旅居苏州。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懂医道,长于金石古器之鉴,而以词人著称于世,其词多表现对清王朝覆灭的悲痛,所著有《大鹤山房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