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雨夜无寐
更不成眠,何曾是醉,夜残独自彷徨。
甚万千尘影,三两灯光。
风际瓶花吹冷,映不冷、羁客心肠。
声声雨,催教恨迸,赚得人狂。
相望一江咫尺,嗟浩淼烟波,中有沧桑。
剩酒痕如水,鬓角添霜。
未信蛾眉负我,遮莫是、我误文章。
凄凉绝,魂儿梦儿,没个商量(一九三三年元月五日于雨后)。
甚万千尘影,三两灯光。
风际瓶花吹冷,映不冷、羁客心肠。
声声雨,催教恨迸,赚得人狂。
相望一江咫尺,嗟浩淼烟波,中有沧桑。
剩酒痕如水,鬓角添霜。
未信蛾眉负我,遮莫是、我误文章。
凄凉绝,魂儿梦儿,没个商量(一九三三年元月五日于雨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失眠的雨夜,诗人内心孤独苦闷的独白。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画面感极强的环境描写 开头就用"更不成眠,何曾是醉"直白道出失眠状态。深夜街头只有零星灯光,风吹得花瓶发冷,雨声不断——这些细节共同营造出潮湿阴冷的氛围。最妙的是"映不冷、羁客心肠"这句,说环境虽冷,却冷不过游子内心的凄凉。
2. 巧妙的空间对比 "一江咫尺"说距离很近,但"浩淼烟波"又显得无比遥远。这种空间上的矛盾感,正好对应着诗人内心的纠结。就像现代人隔着手机屏幕却感觉心灵遥远一样,写出了一种触手可及却难以抵达的孤独。
3. 直击人心的内心独白 下半段完全是诗人的心理活动:衣服上的酒渍未干,鬓角又添白发,怀疑是不是自己写文章耽误了前程。最后"魂儿梦儿"的叠词用法,把那种无人倾诉、连做梦都不得安宁的状态写得特别生动。
全词最打动人心的,是它真实呈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深夜emo时刻:事业受挫、年华老去、理想幻灭,所有愁绪在雨夜被无限放大。这种每个现代人都可能经历的脆弱时刻,经过诗人的艺术加工,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