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
这首诗评论了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歌》描绘了开阔壮美而又和平安定的草原风光,有豪放刚健、粗犷雄浑的格调。元好问重视民歌,前两句他肯定、推崇这首民歌慷慨壮阔深厚的气势,推举它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
后两句点出了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敕勒本是北方一个游牧民族名称,居住地方在敕勒川(今山西北),元好问认为,看《敕勒歌》的产生和风格,是中原的慷慨豪迈的气魄传给了阴山下少数民族的艺术作品。《敕勒歌》表现了我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元好问对北方民歌《敕勒歌》的赞美,核心思想是:真正打动人心的诗歌往往来自最质朴天然的生活。
前两句说:那些装腔作势的悲壮诗歌其实很难流传,而草原上牧民随口唱的《敕勒歌》反而自然动人。这里用"穹庐"(蒙古包)代指游牧生活,说好诗就像草原上的牧歌一样,不需要刻意雕琢。
后两句把视野拉大:中原地区传承千年的英雄气概,其实也融入了北方阴山脚下的敕勒川。意思是真正伟大的文化精神是相通的,不分地域。诗人用"万古英雄气"和"阴山敕勒川"的对比,打破了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的界限。
全诗最妙的是用《敕勒歌》这个具体例子,讲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真正的好作品不需要华丽辞藻,发自生活的真情实感才最有力量。就像我们今天听到某些民间山歌会觉得比刻意创作的流行歌曲更动人,是一个道理。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