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梦阳在边关战事紧张时写的,表达了对国家军事困境的忧虑和对良将的期盼。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描写现状:皇家马厩被烧毁(象征军事储备受损),昔日华丽的仪仗队也消失了(暗示国力衰退)。朝廷既得不到西域的宝马(比喻缺乏精锐部队),也收不到北方进贡的白狼(暗示外族不再臣服)。这些意象都在暗示国家军事实力的衰落。
中间两句直接点出问题:朝廷现在急需李牧这样的名将(李牧是战国守边名将),但将来论功行赏时可能又会打压像陈汤这样主动出击的将领(陈汤曾未经请示就击败匈奴)。这里揭露了朝廷既需要人才又猜忌人才的矛盾心态。
最后两句提出建议:必须尽快制定长远战略("摅长策"),对待外敌要像鞭打牲口一样毫不留情("犬羊"是古代对游牧民族的蔑称)。这两句语气强硬,体现了诗人主张主动出击的军事态度。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典故运用和直白的建议,生动展现了战乱时期文人忧国忧民又渴望有所作为的复杂心理,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包含着积极的救国主张。诗中"宝马白狼"的意象、"李牧陈汤"的典故,都让担忧情绪和战略主张表达得更加形象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