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 其八 河伯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登昆崙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
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九歌·河伯》是屈原笔下的一首浪漫神话诗,描绘了人与河神同游的奇幻之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它的魅力:

1. 神仙版的"自驾游" 诗开头就像一场豪华旅行:河伯驾着荷叶顶的水车,两条龙当主驾,两条无角龙当副驾(骖螭),在九曲黄河上乘风破浪。这里用"横波""冲风"等动态描写,让人仿佛感受到水花扑面的刺激感,比现代游艇出游更富想象力。

2. 从昆仑山到龙宫的视觉盛宴 中途停靠昆仑山观景台(登昆仑兮四望),突然切换到海底龙宫特写:鱼鳞做的屋顶,贝壳装饰的宫门(紫贝阙),朱红色的宫殿。这种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就像电影镜头从高空俯瞰突然潜入深海,展现神仙世界的奢华。

3. 离别时的深情密码 最后一段暗藏情感线索:在河滩(河之渚)玩耍时,突然流水加速(流澌纷兮),暗示分别时刻。最动人的是"子交手兮东行"这个细节——古人离别时挽手相送称为"交手",河伯向东离去时,人们还在南岸挥手目送,连浪花(波滔滔)和鱼群(鱼鳞鳞)都加入送行队伍。这种将自然景物拟人化的写法,让离别显得格外温情。

全诗把黄河之神写得既威风凛凛又有人情味,通过"同游—观景—送别"的叙事脉络,在奇幻冒险中暗含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亲近。最特别的是结尾处理:没有直接写悲伤,而是用鱼群相随、波涛相迎的画面,把离愁转化成了充满诗意的祝福。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