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星月慢·丁亥1947中秋五月,倚声片玉
冷露欺花,繁蛩啼壁(《艺文随笔》作“怨夜”。),碧海云潮渐暗。
密柳层楼,是西风庭院。
那堪忆、往事欢悰梦影无据,倦睇孤⑴灯红烂。
凉艳⑵流辉,算今宵难见。
渺空濛、怕照人人面。
犹依约、软语天衢畔。
纵有玉想琼思,化烽烟飞散。
荡心神、处处忘忧馆。
惊魂惕⑶、历历饥鸮叹。
更怪得、千里冥鸿,送哀音不断。
密柳层楼,是西风庭院。
那堪忆、往事欢悰梦影无据,倦睇孤⑴灯红烂。
凉艳⑵流辉,算今宵难见。
渺空濛、怕照人人面。
犹依约、软语天衢畔。
纵有玉想琼思,化烽烟飞散。
荡心神、处处忘忧馆。
惊魂惕⑶、历历饥鸮叹。
更怪得、千里冥鸿,送哀音不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47年中秋,表面写月色,实则借景抒发战乱年代的深重忧思。我们分三层来理解:
上片(开头到"算今宵难见")像一组电影镜头: - 开篇用"冷露欺花"定下基调,露水本是滋润花朵的,这里却"欺"花,暗示美好事物被摧残 - 蟋蟀密集的叫声(繁蛩啼壁)与逐渐暗沉的天色(云潮渐暗),共同营造压抑氛围 - "密柳层楼"看似平常景物,但"西风庭院"点明时节变迁,暗示时局动荡 - 回忆往事如虚幻梦境,眼前只有一盏将熄的红灯,连中秋明月(凉艳)都难以见到
中片("渺空濛"到"化烽烟飞散")转入内心独白: - "怕照人人面"写月亮都害怕看见人间苦难 - "软语天衢畔"是回忆战前温馨,与"烽烟飞散"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 "玉想琼思"指美好理想,在战火中化为乌有
下片("荡心神"到结尾)展现社会图景: - "忘忧馆"讽刺那些醉生梦死的场所 - "饥鸮叹"象征饥饿民众的哀鸣 - 结尾"千里冥鸿"用大雁传递的只有无尽哀音,暗示苦难蔓延千里
全词妙在: 1. 处处对比:回忆的温馨与现实残酷,天上明月与人间苦难 2. 意象转换自然:从庭院到天空,再到整个社会场景 3. 情感层层推进:从个人感伤到忧国忧民
就像用月光当镜子,照出了整个时代的创伤,明明是中秋词,却让人感受到比黑夜更深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