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参云亭"的古亭,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先贤的怀念和对精神传承的赞叹。
前四句写历史变迁:古代贤人早已乘鹤仙去,只留下这座高耸入云的亭子。虽然先人的美德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他们那种直冲云霄的豪迈气概依然留存。这里用"跨鹤"暗喻贤人去世,用"干霄气"比喻崇高的精神。
中间两句写眼前景色:青山上的晨雾渐渐散去,高大的树木笼罩在暮色炊烟中。这两句通过"卷"和"昏"两个动词,把静态的景物写得生动有层次,从清晨到黄昏的时间流逝也暗示了历史变迁。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诗人站在亭中,仿佛还能想象当年贤人来游时的盛况,似乎能听到深夜传来的笙箫乐声。这里用音乐声作结,让整首诗在虚实相间中余韵悠长。
全诗通过时空交错的写法,把对古人的追思、对景物的观察和自己的想象融为一体,表达了"物是人非但精神永存"的感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读来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
尤袤
尤袤(mào)(1127年—1202年),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南宋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绍兴十八年(1148年),尤袤登进士第。初为泰兴令。孝宗朝,为大宗正丞,累迁至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又曾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光宗朝为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授礼部尚书兼侍读。卒后谥号“文简”。尤袤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原有《梁溪集》五十卷,早佚。清人尤侗辑有《梁溪遗稿》两卷,刊行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