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

萧条古木衔斜日,戚沥晴寒滞早梅。愁处雪烟连野起,
静时风竹过墙来。故人每忆心先见,新酒偷尝手自开。
景状入诗兼入画,言情不尽恨无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冬日》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日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诗的开头,“萧条古木衔斜日,戚沥晴寒滞早梅”,诗人用“萧条”和“古木”来形容冬日的荒凉,夕阳斜挂在古老的树木上,给人一种孤独和冷清的感觉。接着,“戚沥晴寒滞早梅”则描绘了寒冷的天气让早开的梅花也显得无精打采,进一步加深了冬日的寒意。

接下来的两句,“愁处雪烟连野起,静时风竹过墙来”,诗人通过“雪烟”和“风竹”来表现内心的愁绪。雪烟弥漫在田野上,给人一种迷茫和压抑的感觉,而风吹过竹林的声音则打破了宁静,仿佛在提醒诗人内心的不安。

在情感表达上,“故人每忆心先见,新酒偷尝手自开”,诗人回忆起故人,心中充满了思念和感伤。为了排解这种情绪,诗人偷偷品尝新酿的酒,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最后两句,“景状入诗兼入画,言情不尽恨无才”,诗人感叹眼前的景象虽然可以写成诗、画成画,但自己的才华却无法完全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感到遗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冬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愁绪和对故人的思念。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冬日的寒冷和内心的复杂情感。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