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先生彦及棣华堂诗韵
古来非一秦,焚厄故如此。
西都盛经学,聚讼自兹始。
建安委道真,典午事玄理。
锦縠蔚云雾,组紃亦信美。
后生不著眼,千古空信耳。
诵习号纯儒,旷达称高士。
有如富贤贾,多藏不能使。
又如病酒狂,沉酣糟粕旨。
源流日以远,循袭不为耻。
先生秉大雅,江东今夫子。
持身不夷惠,漫仕无愠喜。
学术心自得,筌蹄视经史。
兰舟翼桂楫,巨川端可涘。
我家世从公,公欲出泥滓。
愚不堪世用,非人不我以。
破屋荫蓬根,春荠老墙址。
寂寞谁肯顾,公独不我鄙。
遗之珠玉篇,谆谆说友弟。
直欲障颓波,肯与为茅靡。
观公用意处,可与召穆比。
弟兄吾手足,父母吾怙恃。
尽此菽水欢,还胜有酒醑。
古来愿为兄,日月不可弭。
圣贤师百世,河海润千里。
公如大医王,一世膏肓起。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是一首表达对学问、道德和友情的赞美之作,同时也包含了对社会风气的批评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首先,诗的开头就指出,真正的高雅文化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浮华和浅薄的声音和色彩。作者感叹古往今来,像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样的文化灾难屡见不鲜。他提到,虽然西都(指长安)曾经是经学的繁荣之地,但后来却因为争论和纷争而失去了真正的学问精神。建安时期(东汉末年)的文人抛弃了道义,转而追求玄虚的哲理,这就像用华丽的锦缎和云雾来装饰自己,虽然外表美丽,但内在空虚。
接着,作者批评了当时的一些读书人,他们只会背诵经典,却没有真正的理解和实践,自诩为纯儒或高士,却像富商一样只会囤积财富而不会运用,或者像醉酒的人一样沉迷于表面的东西。作者认为,这种对学问的肤浅理解和盲目追随是可耻的。
然后,作者转向对孙先生的赞美。他认为孙先生是江东地区真正的夫子(有学问的人),他持身正直,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因仕途的起伏而喜怒无常。孙先生对学术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他看经史如同看工具(筌蹄),而不是死板地遵循。他像一艘坚固的船,能够在江河中稳稳前行。
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孙先生的感激之情。他虽然自认为愚笨,无法在世上有所作为,但孙先生并没有因此看不起他,反而像对待兄弟一样关心他,甚至送给他珍贵的诗篇,教导他友爱的道理。作者认为,孙先生的行为就像古代的贤人召穆公一样,是为了阻止社会风气的败坏,而不是随波逐流。
最后,作者强调,兄弟如手足,父母是依靠。他希望能尽自己的孝道,享受家庭的温暖,这比拥有美酒佳肴更有意义。他感叹,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有兄弟相伴,但时光流逝,这种愿望往往难以实现。圣贤的教诲能影响百世,像河海一样滋润千里。孙先生就像一位伟大的医王,能够治愈人们心灵上的顽疾。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孙先生的赞美,表达了对真正学问、道德和友情的向往,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浮华和浅薄。作者希望人们能够回归到真正的学问和道德,像孙先生一样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