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竹金

编竹马樊栅津渡,周阹屹作城垣固。
江干不种千亩竹,买竹却走杭湖路。
清乡一掷二百万,竹价乃向人民赋。
自清自乡自买竹,户科七金数已钜。
江南乡清到江北,竹竿再勒江南助。
无贵无贱无富贫,输竹道远吏苦辛。
代金增科户十二,肥瘠不得分越秦。
我居江南之名城,岁晚庭竹标霜筠。
科金伐竹两无忤,居然一卒不叩门。
豪商巨猾奸黠吏,车走六街迅绝尘。
代金无缘出汝汇,始信城关一道天渊分,嗟尔穷乡小县真僇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代竹金》通过描述一个关于竹子的事件,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诗的开头提到,人们用竹子编织马栏和栅栏,这些竹子被用来加固城防,象征着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接着,诗人提到江边并没有种植足够的竹子,人们不得不从杭州和湖州购买竹子,这暗示了资源的匮乏和不合理的分配。

然后,诗人揭露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政府为了清乡(清理乡村)花费了巨额资金,而这些费用却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转嫁给了人民。人们被迫缴纳“竹钱”,而且无论贫富,都必须承担这笔费用。这种不公平的税收制度让人民苦不堪言。

诗中还提到,即使江南的清乡工作完成后,江北的清乡工作又开始了,江南的人民再次被要求缴纳竹钱。这种无休止的剥削让人民感到无奈和痛苦。

诗人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必须缴纳这笔费用,而负责征收的官员们也感到辛苦。诗人提出用“代金”代替实物竹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同样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无法区分贫富,导致了更大的不公。

在诗的结尾,诗人提到自己住在江南的名城,虽然自己没有被征收竹钱,但他看到了那些豪商和狡猾的官员们如何迅速致富,而普通百姓却被剥削得一无所有。诗人感叹,那些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小县的人们,才是真正受苦的百姓。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竹子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普通百姓的同情。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件,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唤起了读者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