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一九四五年于北碚)
北雁初来,西风乍起,又是秋满人间。
客乡霜重,衾薄五更寒。
回首江南旧景,一万里险阻关山。
凭栏久,乡心逐水,飞度皖江边。
万家歌胜利,烽烟断处,人庆团圞。
念髫龄弱妹,白发慈颜。
纵有巴山蜀水,终不若早买归船。
离情苦,灯前梦里,别意总绵绵。
客乡霜重,衾薄五更寒。
回首江南旧景,一万里险阻关山。
凭栏久,乡心逐水,飞度皖江边。
万家歌胜利,烽烟断处,人庆团圞。
念髫龄弱妹,白发慈颜。
纵有巴山蜀水,终不若早买归船。
离情苦,灯前梦里,别意总绵绵。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秋天,作者身处重庆北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思乡的深情。
上阕从秋景入手:大雁南飞、西风渐起,点明时节已到深秋。"衾薄五更寒"用被子单薄的细节,道出异乡生活的艰辛。望着眼前险峻的巴山蜀水,思绪却已飞越万里关山,回到皖江边的故乡。这里用"乡心逐水"的比喻,把无形的乡愁化作有形的流水,格外动人。
下阕转入对胜利时刻的描写:当万家欢庆团圆时,作者却惦记着家乡年幼的妹妹和年迈的母亲。"纵有巴山蜀水"的转折句特别有力——再美的风景也抵不过归心似箭。最后用"灯前梦里"的日常场景,把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化作灯火般摇曳的绵绵情思。
全词最妙处在于将大时代与小情感完美融合:既有"烽烟断处"的历史背景,又有"髫龄弱妹"的个人牵挂;既有"万家歌胜利"的集体欢庆,又有"灯前梦里"的私密愁绪。这种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正是古典诗词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