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倖 赋得水晶帘下看梳头

戟门春暖。红日漾、圆冰清浅。算一带、茱萸窗网,便是个侬妆院。

素领巾、半幅烟绡,行来刚被微风捲。更点点斜红,溶溶泓黛,娇面欲匀还懒。

恰十载、伤心事,忆钗响、衣光何限。只玉纤撩鬓,春葱縆额,一番回想肠应断。

风流放涎。记千金艳质,妆成爱映春流看。别来香阁,峭冷尖寒应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春日里女子梳妆的场景,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感。

首先,诗人用“戟门春暖”开篇,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春日温暖,阳光洒在门前的冰面上,显得清澈而浅淡。接着,诗人通过“茱萸窗网”和“个侬妆院”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女子气息的梳妆场景。窗前的茱萸枝条和窗纱,仿佛在暗示着女子的闺房。

接下来,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女子的装扮。“素领巾、半幅烟绡”,女子戴着素雅的领巾,纱巾半遮面庞,微风轻拂,纱巾随风飘动。女子的妆容也是精致而随意,“点点斜红,溶溶泓黛”,脸颊上点缀着淡淡的红晕,眉黛如山水般柔和,显得既娇艳又不刻意。

然而,诗人在描绘美好场景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忧伤。“恰十载、伤心事”,女子在梳妆时,不禁回想起过去的伤心事。曾经的繁华与美好,如今只剩下回忆,令人肠断。这种对比,让诗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最后,诗人以“风流放涎”和“千金艳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她梳妆完毕,爱映着春水欣赏自己的容颜。然而,诗人又用“别来香阁,峭冷尖寒应满”来暗示,女子的闺房如今已变得冷清而寂寞,昔日的温暖与繁华早已不复存在。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对比,展现了女子在春日梳妆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现实冷清的无奈。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词充满了动人的魅力。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