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节妇诗
绝道丧,今几年,善俗如灰不得然。
士知苟禄为得计,偷生忍耻不自怜。
嗟嗟此妇乃尔贤,不本教育由天全。
信兹秉彝不可泯,直与天地相后先。
太行西北黄云边,平芜落日生寒烟。
高节凛凛谁当传,后人歌我节妇篇。
士知苟禄为得计,偷生忍耻不自怜。
嗟嗟此妇乃尔贤,不本教育由天全。
信兹秉彝不可泯,直与天地相后先。
太行西北黄云边,平芜落日生寒烟。
高节凛凛谁当传,后人歌我节妇篇。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高节妇诗》通过赞美一位坚守节操的妇女,表达了对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的深刻忧虑,同时也歌颂了高尚品德的力量。
诗的开头直指当下社会的道德沦丧,指出善良的民风已经像灰烬一样难以复燃。许多士人只顾追求功名利禄,甚至不惜苟且偷生,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廉耻心。这种风气让诗人感到痛心。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赞美了诗中的“高节妇”。这位妇女并没有受过特别的教育,却能坚守节操,这是她与生俱来的天性。诗人认为,这种高尚的品德是与天地共存、不可磨灭的。
诗的结尾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烘托了这位妇女的高洁形象。太行山、黄云、落日、寒烟,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崇高的氛围,象征着这位妇女的节操如同巍峨的太行山一样屹立不倒。
诗人感叹,这样的高尚品德应该被后人传颂,因此写下这首诗,希望后人能够记住这位妇女的节操,并从中受到激励。
整首诗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高尚品德的赞美,表达了对道德重建的渴望。诗人认为,尽管社会风气败坏,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依然存在,这种品德是值得被歌颂和传承的。诗中所赞美的“高节妇”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象征,更是诗人心中理想社会的缩影。
安熙
安熙(公元一二六九年至一三一一年)字敬仲,号默庵,藁城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六年,卒于武宗至大四年,年四十三岁。少慕刘因之名,欲从之游。因没,不果,乃从因门人乌冲问其绪说,尊信力行。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来学者,多有成就。熙作有默庵集五卷,《四库总目》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