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
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庐。维摩定自非病,谁遣文殊。白头自昔,叹相逢、语密情疏。倾盖处,论心一语,只今还有公无。
最喜阳春妙句,被西风吹堕,金玉铿如。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予。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归去也,绝交何必,更修山巨源书。
最喜阳春妙句,被西风吹堕,金玉铿如。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予。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归去也,绝交何必,更修山巨源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过往的怀念。
诗人开篇将自己比作“孤僧”,暗示了一种孤独而宁静的心境。接着,他用“茂林修竹”和“山上精庐”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理想居所,仿佛自己已经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里的“维摩”和“文殊”是佛教中的两位菩萨,诗人借用他们来比喻自己并非真的病态,而是心境平和,甚至不需要他人的安慰或开导。
接下来,诗人回忆起与老友的相逢。他感叹虽然两人都已白发苍苍,但彼此之间的交流却显得“语密情疏”,似乎有些疏离感。然而,在某个瞬间,他们曾有过一次真诚的对话,诗人认为这种心灵的交汇至今仍难以忘怀,甚至怀疑这种真挚的交流是否还能再次发生。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他特别提到“阳春妙句”,形容这些诗句如同被西风吹落的金玉,清脆动听。夜晚,他梦回江边,仿佛看到父老乡亲在欢聚,自己也在其中,享受着自然的美好。他想象在荻花深处,与孩子们一起吹火烹鲈,过着悠闲的生活。
最后,诗人提到“归去也”,表示自己已经下定决心回归自然,不再与世俗纠缠。他甚至认为,连“绝交”都不必刻意,更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写绝交书。这里的“山巨源书”指的是古代山涛写给嵇康的绝交信,诗人用此典故来表明自己已经看淡了世俗的纷争,选择了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友情和过往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追求。它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在纷繁世界中寻找内心宁静的过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