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道中

入得湖南界,皆嫌堠子长。
烟岩松叶暗,风陌稻花香。
桥断人迂路,车鸣水卷塘。
宿程虽不远,木杪已斜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进入湖南境内的一段旅途风景,通过对沿途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与旅途的感触。下面逐句进行分析:

1. 入得湖南界,皆嫌堠子长。 - 刚进入湖南的地界,诗人就感到那些路标(堠子)显得太长了。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让人感到路途似乎更加遥远。

2. 烟岩松叶暗,风陌稻花香。 - 山间岩石覆盖着浓密的松树叶,雾气弥漫,显得格外幽暗;田间小路上,微风吹过,带来稻花的香气。这里通过松叶的“暗”和稻花的“香”,展现了自然界丰富的生命力和美好。

3. 桥断人迂路,车鸣水卷塘。 - 有的桥已经断裂,人们不得不绕路行走;不远处,水车转动,激起水花,声音悦耳。这句描绘了旅途中的不便与自然中的生机,反映了旅途的不易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4. 宿程虽不远,木杪已斜阳。 - 酒店(宿程)虽然离得很近,但夕阳已在树梢,天色已经不早。这句传达了时间的流逝感,同时也暗示了旅途的漫长与疲惫。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既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也表达了旅途的艰辛与时光的流逝。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道中”的艰辛与自然的美妙形成了鲜明对比,突显了旅途中的美好与无奈。

赵汝鐩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