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赠范郧

丹桂无心彼此谙,二年疏懒共江潭。
愁知酒盏终难舍,老觉人情转不堪。
云外鸳鸯(一作鹓鸾)非故旧,眼前胶漆似烟岚。
劳歌一曲(一作奏)霜风暮,击折湘妃白玉簪。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湘中赠范郧》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感慨和对世态炎凉的无奈。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际关系,抒发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失望。

首先,诗的开头提到“丹桂无心彼此谙”,丹桂是一种香气浓郁的花,这里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作者说丹桂“无心彼此谙”,意思是美好的事物并不关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接下来的“二年疏懒共江潭”进一步点明了作者与友人范郧的关系,两人已经疏远了两年,各自过着悠闲的生活,仿佛只是共享同一片江水。

接着,作者提到“愁知酒盏终难舍”,意思是虽然心中有愁苦,但依然难以放下酒杯,借酒消愁。而“老觉人情转不堪”则表达了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受到人情的淡薄和世态炎凉,令人难以忍受。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用“云外鸳鸯非故旧”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曾经的亲密无间如今已如云外的鸳鸯,不再是旧日的模样。而“眼前胶漆似烟岚”则比喻即使眼前的关系看似牢固如胶漆,实际上却如同烟雾般虚幻,经不起考验。

最后,作者以“劳歌一曲霜风暮,击折湘妃白玉簪”作结。在寒冷的霜风中,作者唱起了一首劳歌,仿佛击断了湘妃的白玉簪,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破碎和无法挽回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际关系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奈。这种情感既深沉又普遍,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