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湖上亭作

广亭盖小湖,湖亭实清旷。轩窗幽水石,怪异尤难状。
石尊能寒酒,寒水宜初涨。岸曲坐客稀,杯浮上摇漾。
远水入帘幕,淅沥吹酒舫。欲去未回时,飘飘正堪望。
酣兴思共醉,促酒更相向。舫去若惊凫,溶瀛满湖浪。
朝来暮忘返,暮归独惆怅。谁肯爱林泉,从吾老湖上。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宴湖上亭作》描绘了一场在湖畔亭子中的宴会,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人间欢聚的交融。

诗的开头先介绍了宴会的地点——一座建在小湖上的亭子。亭子开阔,湖面清澈,周围环境宁静而优美。亭子的窗户正对着幽静的水面和水边的石头,景色奇特而难以形容。这里,石制的酒杯让酒变得清凉,湖水初涨,显得格外宜人。

随着宴会的进行,诗人观察到湖边的曲折处,坐着的客人不多,酒杯在湖面上轻轻漂荡,显得悠闲自在。远处的湖水仿佛渗入了帘幕,微风吹过,带来湖水的清新气息。诗人感到一种想离开又不舍的矛盾心情,飘飘然的感觉让他沉醉其中。

宴会的氛围逐渐热烈,大家兴致高涨,互相劝酒,希望共同沉醉在这美好的时刻。湖上的小船像受惊的野鸭一样快速划走,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整个湖面波光粼粼。

到了傍晚,大家依然留恋这里的美景,迟迟不愿离去。然而,当夜幕降临,不得不归去时,心中却充满了惆怅。诗人感叹,有谁愿意像他一样,爱上这片林泉,愿意在这湖上度过余生呢?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湖上宴会的自然美景与人间欢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之情。诗中的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元结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