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míng)一哭休。
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得过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应当面对苍天痛哭一场才罢休。
抵:抵得过。春愁: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这里指对于国事飘摇、国势衰微的忧愁。合:应该。苍冥:苍天。一哭休:痛哭一场才罢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四万万人民啊一起痛哭吧,辽阔的远方哪里还有中国的疆土!
四万万人:当时中国人口有四万万。四万万,四亿。神州:战国时驺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世用它作为中国的代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得过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应当面对苍天痛哭一场才罢休。
四万万人民啊一起痛哭吧,辽阔的远方哪里还有中国的疆土!
注释
抵:抵得过。
春愁: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这里指对于国事飘摇、国势衰微的忧愁。
合:应该。
苍冥:苍天。
一哭休:痛哭一场才罢休。
四万万人:当时中国人口有四万万。四万万,四亿。
神州:战国时驺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世用它作为中国的代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春。先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因甲午战争战败而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对谭嗣同刺激极大。他在《兴算学议》中说:“经此创巨痛深,乃始屏弃一切……当馈而忘食,既寝而屡兴,绕屋傍徨,未知所出。”因此,当又一个春天来临之际,他又激起了万斛“春愁”,作了这首诗。
赏析
这首诗写面对国土被侵、主权旁落的深重民族危机,诗人满怀悲痛和无助,虽身处阳光和煦的春日,仍无法慰藉内心深处的愁绪,诗人忧国忧民,感怀于国家的懦弱与苦难,困惑国家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不禁与同胞们一起潸然泪下。全诗风格悲怆苍凉,情感浓烈真挚,闪烁着爱国精神之光。
《有感一章》这首诗是一首写大忧和大痛的七言绝句。首句“世间无物抵春愁”直抒胸臆,世间没有什么能够抵得了自己的“春愁”,极言自己愁之大、愁之重。“抵”这个动词使后面春愁一词一下子具体化形象化了,并给人无尽的想象。春天本来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但是在一年前的春天,清政府因甲午战争失败而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此,为春天留下了民族耻辱的阴影。当春天再次来临时,这种亡国之恨当然是撕心裂肺、刻骨铭心的。
第二句“合向苍冥一哭休”,紧承首句,进一步写悲。只有面对苍天,放声痛哭一场才能罢休,然而这“哭”字又不仅仅写悲,因为是向着苍天去哭而不是向隅而泣,那悲必然是悲中有愤。第三句“四万万人齐下泪”,由个人悲转向亿万广大同胞悲,表现的是更大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思想情绪与亿万广大人民是一致的。
末句“天涯何处是神州”,点明了以上三句所写忧愁和悲痛的原因。在苍茫的大地上,昔日的神州不知到底在何处。被帝国主义瓜分了,这必然使诗人和全国亿万人民痛哭。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陷、国家危亡的无限忧虑和悲痛,表达了对清王朝腐败无能、卖国求荣的愤慨,但这首诗写忧写痛并不使人沉溺于忧愁和悲痛,而给人一种催人警醒、奋争的潜在力量。直抒胸襟,感情激越,视野广阔,笔力沉重,以反诘收束,更增添了悲痛感慨的力量,这是此诗写作上的特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忧国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愁绪,折射出对国家现状的无奈和悲愤。
首句“世间无物抵春愁”,诗人用“春愁”来象征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春天本应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诗人眼中,却充满了无法排解的忧愁,暗示国家正面临困境。
第二句“合向苍冥一哭休”,诗人感叹,面对这样的局面,唯有向苍天痛哭才能释放内心的压抑。这里的“苍冥”指的是天空,象征着无法改变的命运,诗人感到无力,只能通过痛哭来表达内心的痛苦。
第三句“四万万人齐下泪”,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上升到整个民族的层面。四万万人代表全体国民,大家共同为国家的不幸而流泪,体现了整个民族的悲愤与无奈。
最后一句“天涯何处是神州”,诗人发出深沉的疑问: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哪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园?“神州”指的是中国,诗人感叹国家已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如今的国家在哪里?这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刻忧虑。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情感表达,折射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现状的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