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九江二绝似同舟诸游好 其二

层峰断岸见涵城,风景依稀灞上营。
最恨春来长是客,新莺细柳不胜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经过九江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春光的留恋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首句“层峰断岸见涵城”写的是诗人看到的景色:层层叠叠的山峰和断断续续的河岸之间,隐约可见九江城的轮廓。这里的“涵城”指的是九江城,诗人用“层峰”和“断岸”来烘托出城市的遥远和朦胧,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

第二句“风景依稀灞上营”则借用了历史典故。灞上是古代长安附近的一个地方,曾是军队驻扎的营地。诗人用“灞上营”来比喻眼前的九江,暗示这里也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依稀”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怀,仿佛眼前的风景与古时的战场有某种联系。

第三句“最恨春来长是客”是诗人的情感爆发。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对于诗人来说,春天却意味着漂泊在外的孤独和无奈。他“最恨”的是每到春天,自己总是客居他乡,无法与家人团聚,享受春天的美好。

最后一句“新莺细柳不胜情”继续深化了这种情感。新莺在枝头啼叫,细柳在风中摇曳,这本是春天最动人的景象,但在诗人眼中,这些景物却勾起了他无限的伤感。他感到自己的情感无法承受这些美好的事物,因为它们更加凸显了他漂泊在外的孤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九江的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他既欣赏春天的美景,又因为漂泊在外而感到深深的无奈和孤独。诗中运用了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