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李诗

嘉树春风早,春风花落新。
但见成蹊处,几得正冠人。
当知露井侧,复与夭桃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咏李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李树,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意境,同时也蕴含了人生哲理。

诗的开头,“嘉树春风早,春风花落新”,描绘了春天李树在温暖的春风中早早开花的情景。李花盛开,春风一吹,花瓣纷纷飘落,景象美丽而短暂。这里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接下来的“但见成蹊处,几得正冠人”,提到人们常常在开满李花的小路上行走,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些美丽的花朵。这里的“成蹊”指的是人们经常走的小路,“正冠人”则指那些注重礼仪、举止庄重的人。诗人在这里暗示,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被我们忽视,因为我们忙于日常琐事,很少停下来欣赏周围的自然美景。

最后两句,“当知露井侧,复与夭桃邻”,进一步点明了李树的位置——它在露天的水井旁边,与艳丽的桃树相邻。这里的“露井”象征着家常生活,而“夭桃”则代表艳丽的花朵。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平凡生活中也有美好,只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李树的景象,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不要因为忙碌而忽略了身边的自然之美。同时,诗中也蕴含了人生的哲理: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是最平凡的,我们需要用心去发现和感受。

江总

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