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未发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译文及注释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中: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和: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博学之,审问之,慎(shèn)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有弗(fú)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决不罢休。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
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决不罢休。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
注释
中: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
和: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
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
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
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
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探讨的是人的情感和行为如何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实现这种状态。
首先,诗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意思是说,当我们的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内心是平静的、中立的。这种平静的状态被称为“中”,它是我们处理一切事物的基础。
接着,“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当情感表现出来时,如果能够适度、恰当地表达,这就是“和”。“和”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良好互动的结果。
“中”和“和”是这首诗的核心概念。诗人认为,“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而“和”则是通向和谐的道路。如果我们能够达到“中和”的状态,天地万物就会各得其所,自然和谐发展。
接下来,诗人提出了实现“中和”的具体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点是学习和实践的步骤。博学是指广泛学习,审问是深入思考,慎思是仔细推敲,明辨是清晰判断,笃行是坚定实践。诗人强调,如果我们没有学会,或者没有理解清楚,或者没有思考透彻,或者没有分辨明白,或者没有坚定执行,就不能停下来。即使别人只需要一次就能做到,我们也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别人需要十次,我们就要付出千倍的努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在生活中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实践,并且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世界的和谐。